本文共选取了3篇论文样本。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本文旨在对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进行系统的基础介绍。阐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心理学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样本论文

区分卓越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理念的内涵,力求引导现代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非凡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

非凡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具有相似的特点,但也存在微妙的差异。本文在厘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解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的超常教育概念是从1978年的“青少年班”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的对象是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教育。超常教育是为了使适当的教育对象超常发展而提出的。 。超常教育本质上贯彻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非凡教育具有加速教育的特点。它通过个人录取的方式提供某一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和提前毕业是非凡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次,超自然教育具有短期培训的特点。有时,超自然教育并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教学体系,聚集超自然学生进行短期培训。比如我们国家流行的奥林匹克数学课教学等等。然而,非凡子女的认定仍然是制约非凡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改变特殊儿童在后天教育环境中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 人才教育

优秀的教育因地域不同,对人才的理解也不同。一方面,精英教育是欧美流行的教育理念。精英教育主要是指在某些方面受到高度评价的群体。人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地位等方面构建教育范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人才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另一方面,精英教育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具有非凡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任务、具有良好创造力的教育对象。人才教育理念不断拓展。人才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殊能力的专业人员。人才教育是一个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是指对有天赋的人的教育。现代人才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幼儿的某种特长,注重每个个体。孩子都是专业人士,“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人才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注重培养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命感和感召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良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1.3 资优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高智商天才的教育,通常指智商超过140的群体的教育。这些天才通常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的能力。天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基于天才特征的独特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等科学政治精英。美国和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资优儿童的概念。资优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它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的训练策略。资优教育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教育。目前,资优教育的范围还比较小众,是针对智力高于平均水平、身心健康的儿童的教育。资优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儿童某些才能的发展。现代资优教育理念已逐渐转变为全面发展教育。资优教育的内涵也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孩子的个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实现从注重传统先天禀赋向注重后天学习环境转变的目标,着力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儿童智力的多元化发展。如果说资优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些才能,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资优教育特定的形式,本质上是对孩子某些特质的培养。

1.4 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在台湾和香港主要指高素质儿童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指对幼儿进行的具有一定思维能力,能够思考、判断、推理的教育。资优教育与资优教育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儿童群体的教育活动。不过,资优教育不会像资优教育那样引起人们的误解。资优教育理念更加科学。资优教育强调教育准备,注重教育工作,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架构。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孩子自主发展的需要,强调孩子多元兴趣的培养,在提高孩子思维清晰度的基础上注重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资优教育有多种类别,包括智力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意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注重孩子的特殊才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资优教育仍然是大众教育,没有设定教育门槛。

2。指导和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的个性

无论是超凡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还是资优教育,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在信息化、创新时代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提供教育资源。首先,超凡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都具有阶段性特征,都注重个人潜力和素质的发展。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注重识别学生个体,强调挖掘学生最优势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三是多维评价、应用型教学成为新时代教学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资优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人才教育的转变。我国更加注重拓展人才教育理念,强调满足大众的需求,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资优教育、非凡教育、精英教育还是资优教育,本质上都是围绕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资源禀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本质上,他们强调对未来高素质幼儿的积极影响。为了实现更好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要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适当压缩和减少教学内容。方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教学形式。 ,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和精英教育更注重团体教学,强调有效的班内团体或自组织教育团体的建设。特殊教育和资优教育更注重某些特殊课程的提供,强调加强超越一般教学内容的提供。教师更加注重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第三,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在微课和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养班,强调设立各类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类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的目的。学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加强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实效性,还必须在分析卓越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优化学术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在优化深度上下功夫以及知识供给的广度。注重必修课程,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活动。其次,要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班级教学体系和个别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整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结论:非凡教育、精英教育、资优教育、资优教育等概念本质上具有相似特征。要适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资优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

参考:

[1]曹原.美国精英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石建农,徐帆.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江明山.普通班资优教育:我的研究体会与展望[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宜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本文的目的 对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提供系统的基础介绍。阐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心理学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历程;比较研究

1。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概念分析

心理学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历史相对较短。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历史则更为短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混淆了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

首先,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被正式确定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桑代克 1913 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其次,从概念上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因此,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应具有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包含在心理学中,但它有其特殊性。

第三,从研究范围来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主体,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心理学更具体,范围更小;从学科性质来看,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2。教育心理学发展史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较长,历史较短。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认为,它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二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境中探索人类的学习规律并研究如何改进教学。和学习。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着。它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3年至1914年间,扩充为三卷:《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这三卷书的出版被视为教育心理学正式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桑代克本人也被尊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在这三卷《教育心理学》中,桑代克以实验心理学的模式塑造了教育心理学,并试图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实验科学。 “但他的研究更关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也引起了后来者越来越多的争议”。

到了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逐渐成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服务学校教育的研究方向日益明确。对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受到了高度重视。这种研究方向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教育心理学家也将视野拓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将学校和课堂视为社会情境,对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并且这项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深化,例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等。 '元认知。智力、学习的自我监控等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逐渐日趋完善,在学习的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交流性,以及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等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活动。近年来,由于建构主义的兴起和日益受到关注,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3。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作为外来文化,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是从西方著作的翻译开始的。一般认为,《基于心理学的教学原理》是我国最早翻译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本书原作者为Thorndike,原译书名为《教育学:根据于最新的心理学》。此译本于 1918 年春由上海广西学会出版。

此后,桑代克的另一部著作《教育心理学》被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开始。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舒新成《教育心理学纲要》写的。该书于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主要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编写,也促进了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文革期间,由于时代背景,我国教育产业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才在我国真正起飞。 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对西方教育心理学成果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许多优秀的西方教育心理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如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教学论探讨》、奥苏博尔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等。

除了翻译西方成果外,我国同期还出版了一些相关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这里比较突出的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3年)、《教育心理学》(1988年,本书被列为高等文科教材)、《学与教的心理学》(1990年,本书被列为师范院校公共科学专业)教科书)。

4。结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无数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认真思考和探索。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深受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逐渐受到欧美发达国家较大的影响。与国际社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不足:

首先,他缺乏自己的创新理念。我国现有的一些教育心理学书籍和大部分教育心理学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并由学者翻译的。这些外国的理论和思想未必符合本世纪中国的国情。我国教育工作者自己出版发行的著作虽有,但数量较少,有的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势在必行。

其次,研究缺乏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总体而言,我国虽然也开展了一些自主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很多研究不能很好地协调,大多停留在某一层面而无法深入。这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非常碎片化,无法突出重要的基础研究。

综上所述,经过教育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其主流仍在向前、向上发展。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逐步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改善不足,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

【参考】

[1]杜晓燕.从历史看我国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9年。

[2]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作者:杨波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思考

【摘要】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身心愉悦。心理学知识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老师和学生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教师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将心理学运用到教育中与师生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民族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建议,为民族声乐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民族声乐;传统文化

民族声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教师向学生传授歌唱技巧和方法,以达到传承民族声乐的目的。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角度研究人类心理的一门学科,强调从学生心理方面处理和解决问题。

1。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内涵

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传统声乐,是这个民族的演唱方法的总称。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受到古代民族语言、思想、情感、宗教信仰的制约,发展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化、音乐和艺术。民族声乐教育植根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传授给学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演唱经验。这是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大奇迹。

民族声乐目前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期民族声乐的开始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声乐学院制度的逐步完善,再到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被称为“学院派歌唱艺术”,发展之路是曲折的。民族声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原创、美声、流行、音乐剧等多种演唱形式。现代声乐教育发展时间还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教育者的音乐价值观念是制约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追求民间音乐以外的艺术类型,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原有的个性,造成传承与文化之间的裂痕。

2。教育心理学与民族声乐教育的联系

心理学受时代影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人的情绪自然会因事件而改变。心理学家总结人们的心理特征并提出新概念。当前,学科教育正在倡导多元化发展。只有多元化的学科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相关学科可以更有效地发展教育。心理教育主张从多维度发展,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中,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发生的心理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揭示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民族声乐是在我们祖先的歌唱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给人们带来美好期望。民族声乐是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萌芽,在各族歌唱家的精心培育下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基本上是口口相传,通过代代相传的参与改进得以传承和发展。把握民族发展史对于理解民族声乐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学科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在学科教育中加入心理学,可以培养心理健康、技能过硬的学生。民族声乐教师如果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转变教学思维,将心理学知识与民族声乐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作用。课堂气氛往往会更好,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民族声乐教育可以放松人的心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学来说,在教育心理学与民族声乐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心理学将不断拓宽其发展空间,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却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些出入。近年来,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迅速。虽然速度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前景良好,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对于民族声乐的关注度却不是很高。很少有综艺节目选择民族声乐为主题。因此,中国民族声乐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和创新,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民族声乐教育要与时俱进、走向国际,从而提升民族声乐的普及程度。笔者认为,就当前民族声乐教育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阻碍其快速发展。

(1) 学校忽视民族声乐

一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忽视民族声乐。国外声乐介绍过多,民族特色内容较少。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民族声乐的文化理论和历史介绍。虽然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但在民族特色方面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即使有也不深。音乐学校和音乐培训机构在民族声乐课程中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声乐”两个字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民族”。民族特色是最本质的特色。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性的解释很肤浅,“民族”二字没有得到重视。一些教师的教学侧重于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教学,认为西方声乐知识在现代更适用,而忽视了对民族声乐内容的民族性的阐释。老师们在课堂上很少提及民族声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的描述。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对民族声乐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激情,不了解民族声乐的历史和演唱作品的心理特点,就不可能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表演。

(2)民族声乐资源开发不足

民族声乐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对其的开发和探索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开发更多的民族声乐资源来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但目前一些高校比较看重西方声乐的理论和演唱技巧。一些教师用已有的理论给学生讲解,没有精力继续挖掘民族声乐资源的隐含内涵。从事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以传承民族声乐为主要职责,自觉吸收民族声乐的优秀部分,深化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探索民族声乐的内涵,使民族声乐的内涵更加丰富。民族声乐比较完整。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教导别人,解决别人的疑惑。全球化不仅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文化产生影响。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一些民族声乐教育者的思想受到了外来文化的较大影响。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如欧美发达国家,这促使很多人持有“外国月亮更圆”的想法。总之,我国民族声乐目前在学习西方声乐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美声技巧的学习,逐渐失去了民族声乐原有的特色,民族声乐教育资源需要大力开发。

(3)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大多数课堂教育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主动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一些声乐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教师“说什么都说”的情况。老师仍然是班级的主体,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常听从老师的安排,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好学生就是听话的学生。学生盲目服从老师的指示,不敢向家长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自尊。创新就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如果学生因为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民族声乐课也是如此,声乐师生互动太少。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老师是学生学习大海中的灯塔。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他们为学生提供指导。优秀的民族声乐教师更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声乐学生。他们平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精湛的声乐教学专业水平让学生了解民族声乐的魅力,快乐地学习;他们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扎实的科研能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中的优秀人才大多民族声乐教师普遍对教育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能够因材施教,取得成功。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仍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以满足民族声乐教育界的需求,加快民族声乐的发展。因为教师是民族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刻理解学生受教心理、高超的教学水平将大大提高声乐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当前高校应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突破口,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素质。民族声乐教育也是如此。

4。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民族声乐教师在学习民族声乐技巧、提高自身声乐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心灵。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作为高校或声乐培训机构的民族声乐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祖国和民族产生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①。聚焦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改变了以往以美声唱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民族声乐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学习西方美声唱法。他们在学习外国民族唱法精髓的同时,仍然专注于中国民族声乐。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民族声乐教师应营造多元化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氛围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民族声乐不断创新发展。

(2)改革民族声乐课程教材建设

为了让民族声乐的精髓在民族经典曲目中得到体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经典曲目,还要挑出学生不理解的曲目部分并加以运用作为重点章节,引导学生加深对曲目的理解。学习。教师应该以表现作为学生的评分标准,因为除了声乐教师之外,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也需要这些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②。有些经典曲目只有乐谱等书面教材,没有可供直观学习的演唱视频。如果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创新和成功的愿望,使课程多样化,自我补充和完善,并为学生配备各种声乐视频教材,以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声乐课感兴趣时,他们才会更投入地学习。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灌输歌唱技巧。迄今为止,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大多采用以下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专业院校一名教师带一名学生,而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许多学生一起学习③;一个老师带领一个大班,几十个学生,尤其是在师范音乐学院。首先我们来说说专业声乐课,老师指导学生。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老师可以说非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也熟悉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变动而浪费时间去适应另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练习曲目的机会也相对更多。但由于“一对一”的方式,学生无法理解其他声乐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只能盲目接受一位老师的声乐教学模板。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如果老师是好老师,水平高,学生可能会幸运,但如果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可能会被误导。至于师范学校的第二类大班声乐课,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因为老师需要考虑到学生数量众多,自然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的重点几乎集中在歌唱技巧和技巧上。但他们忽略了对学生一一讲解,导致学生独立演唱时表现不佳,无法吸引观众。笔者建议高校应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一对一”和“一对多”大班教学模式。他们可以为某个音乐课程设置“一对三”、“一对四”或“一对一”。五寸小班声乐课。

(4)丰富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师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与学生的沟通更加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毫不退缩。有些学生平时缺乏舞台经验,在台下表演得很好,但当他们上台面对观众时,却感到胆怯,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演唱技巧,无法发挥正常的表演水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唱简单的歌曲时非常自信,没有表现出胆怯的迹象。然而,当他们遇到比较难的歌曲时,他们就会担心自己无法控制,导致演唱失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最终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演唱效果。当这样的学生失去信心时,教师需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启发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不要盲目否定自己,保持对自己的信心。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克服障碍、走出困境。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示范表演。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老师的发声方法、吐字、旋律等方面不断摸索歌唱技巧。最终“能者有胆”,提高了自身的表演水平。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必须保证“正确的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错误的示范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避免错误”。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走得更远”①。

(5)关注原生态民歌

在课堂上,民族声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并自觉学习民族声乐理论知识。除了课外教学外,老师们以身作则,充当模范带头人,带领学生现场采访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家,收集大量原创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师生的教材。师生可以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聆听当地知名艺术家的歌唱表演。通过沉浸在场景中,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感染和影响,他们会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观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消息灵通,了解每首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知识。他们对一些原创歌曲和舞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少数民族学生保留原有的民族歌唱风格。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音乐知识的基础理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尝试整理和传承本民族的原创民歌。此外,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手在节奏、发音、方言控制等方面更具地方特色。因此,聘请校外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手、声乐表演艺术家到校内进行指导,也不失为一种辅助民族声乐教学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

5。结论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要与时俱进。高校声乐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当今课程优化的重大指导意义。通过改变以往民族声乐教育理念、改革民族声乐课程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策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注重民族声乐课程的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控制表演心理,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中华民族声乐永远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作者简介:赵霞,女,南宁师范大学一级演员。

① 严丽娟:《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①林丹霞:《多元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发表于《北方音乐》,2013年第2期,第112页。

②任凯:《反思民族音乐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心理学视角下的启示与思考》,发表于《中国音乐》2015年第2期,第223-229页。

③尚国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发表于《大舞台》,2015年第5期,第197、198页。

①宋江东:《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发表于《文学教育(下)》2017年第5期,第122-123页。

作者:赵 夏